【艋舺】 劇情描述高職轉校學生蚊子(趙又廷飾),
和「廟口」老大Geta的兒子志龍(鳯小岳飾)、和尚(阮經天飾)等人,結拜兄弟組成「太子幫」。
自此展開了他的黑道生涯。年少氣盛的他們在艋舺走闖,打打殺殺…
直到後壁厝二號角頭文謙從獄中放出後,重啟艋舺勢力布局,不僅是老艋舺勢力的宿怨恩仇,
這群少年也被迫捲入這場生存戰爭。
太子幫的成員志龍、和尚、蚊子,多少都是黑道的第二代,
他們必須捲入黑幫勢力的改朝換代,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,就要經歷不可逆轉的人生選擇。
片中的主要演員多是偶像劇的延伸,
趙又廷延續了在痞子英雄中最擅長的正義感角色,
演警察黑吃黑和演流氓黑吃黑時類似的掙扎心態,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差不多的。
單獨來看演得頗為稱職,但與片中其他主角相較之下,我就是覺得他有些嫩氣,這是經驗無法取代之處。
相較起來,阮經天詮釋一個有頭腦城府又深的高檔流氓,頗讓我驚艷,
我想阮經天應該不會只是偶像劇裡的與女主角愛與不愛的油頭小生,
而是值得期待可以躍上大銀幕的新星。
他所飾演的和尚,對於志龍有種隱匿的同性情愫,
眼神中的壓抑、愛慕和陰狠,令人印象深刻。
當然其他配角的詮釋,馬如龍、邢峰、王識賢等等這些實力級演員演出,更讓這部電影增添可看性。
馬如龍飾演的老大Gata,有些類似海角七號中阿嘉繼父的角色,草根性台味十足的本土流氓大仔,
有老大架式氣魄也有為人父親的慈祥,戲劇張力十足,又充滿黑色喜劇的喜感。
王識賢演的瘋狗文謙,眼神中的凶狠和神經質的舉止,張力十足,
雖是反派角色,但man味十足,真要為他拍拍手叫好~
反觀紐導演所演的外省掛老大...,是挑撥艋舺黑道兩大勢力權力結構的關鍵人物,
可是相較於幾位流氓角頭的演出,就是沒那種狠勁或氣魄,還有點娘了,
或是在片中當他從明信片猜測蚊子是他親生兒子的時刻,
就是覺得情緒起伏變化沒做到、沒搔到癢處,
像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做了太隨意的工作,
雖只是幾個鏡頭但也不能囫圇吞似的帶過,可惜了~
八零年代台灣電影起了一股新風潮,
當時所謂的「新銳導演」,侯孝賢、楊德昌、柯一正等等,
本土意識的崛起,探討市井小民生活心酸,或是追朔政治戒嚴時期的過往,
當時似乎帶領起台灣電影希望,引領漸行遠離電影觀眾回到電影院,
但是又慢慢的電影題材和拍攝手法愈朝向所謂的藝術電影發展去了,
緩慢而費腦力的對白劇情,撲朔迷離的分鏡,
或者拉的遠得不能再遠的鏡頭畫面等等
看不懂的理由又使觀眾再次離去。
沉寂許久,2008年的海角七號票房的勝利,
重燃某些對於台灣電影的熱情,仍然是有可為和可能性。
海角七號是陽光+沙灘+比基尼+愛情故事+搖滾樂的組合,
滿足觀眾想要獲得的快樂劇情元素,以及圓滿的happy ending,
就算數十年前的情書也最終會送到老阿嬤的手中。
艋舺則是『青春動作片』,這是導演對《艋舺》的定義。
的確如此,《艋舺》談論青春少年的友情和義氣,充滿了電影黑道美學的浪漫,
有別於以往台灣電影對黑社會題材的刻劃,
對白中,"意義是三小?我只聽過義氣,沒聽過意義啦"
道盡這部電影的浪漫情懷~
導演認為,『台灣電影想要蓬勃發展,並不需要民族同情心,只要電影真的好看,能和觀眾溝通,便自然成形!』
在台北市市政府及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助下,
《艋舺》寫下許多新紀錄,包括:睽違多年,台灣電影重新站回春節賀歲片大檔、
未開拍便前進坎城影展、兩度封街拍攝街頭大戲、
全台超過一百支拷貝、台灣電影首次製作數位拷貝、
首度前進國賓戲院、大成本且純台資的台灣電影…,
可稱是台灣電影近年來首見的大規模發行。
因此《艋舺》奇妙的在還沒有成品之前,已經深受注目。
一部電影成功與否分數高低,
除了本身的體質很重要,
票房好壞卻能定奪電影的生存能否,
期待台灣電影能夠再起~